20个关于爱情的心理学效应

发布者:心理健康发布时间:2023-04-11浏览次数:2803

1、吊桥效应——刺激的条件下,我们更容易爱上对方

心理学有个现象叫“吊桥效应”,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,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。如果这个时候,碰巧遇见另一个人,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,才产生的生理反应,从而觉得,自己是爱上了对方,这是爱的感觉。

2、“霍桑效应”——被关注下的用心表现

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,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。

最简单的例子,在没有女生的场所,男生通常都不修边幅、举止随意,但是一旦这个场所有女生存在,他们就会注重形象,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会被异性关注,所以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。

3、首因效应——一见钟情的产生

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,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,也即是“先入为主”带来的效果。

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,但却是最鲜明、最牢固的,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。

4、近因效应——最后的印象很重要

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,我们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。即交往过程中,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会占据主体地位,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,因此也被称为“新颖效应”。

5、幸福递减定律——“七年之痒”的魔咒

心理学有个现象叫“幸福递减定律”,是指人们在特定某物品中所得的满足,会随着物品增多而减少。正是在这个定律作用下,相爱越久,相处越深,对另一半的心理期望值就越匮乏和不满,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“七年之痒”现象的出现。

6、沉没成本效应——投入越多越不愿放手

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,如时间、金钱、精力等。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,既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还要看自己对这件事情上的投入。所以,有的人宁愿浪费时间,也要坚持看完无聊的电影;有的人明明投资了亏本的生意或者股票,也不愿意放弃割肉,都是因为已经投入太多,沉没成本过大而难以割舍。

7、皮格马利翁效应——伴侣都是被夸出来的

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,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。也即人的情感、观念和行为,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。它作为一种心理学启示就是,你的赞美、夸奖和愿望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,让被期望者在无形的力量助推下,按照你的期望去做。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,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,就能让另一半成为你所期望的样子。

8、禀赋效应——人类的损失厌恶

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,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。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,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。这说明人类天生就对失去有着根深蒂固的厌恶情节。

9、墨菲定律——担心害怕的事情总会发生

当你怀疑对方出轨,很快就容易会发现真的有第三者的踪迹;当你认为这段感情很累,有预感它不会走到最后,没过多久你们就会分手;你害怕失去他,对他有求必应、百依百顺,结果往往更容易失去他……,因为当你害怕一件事的时候,你就更可能因为害怕把事情搞砸。

10、亲密关系的奖赏理论——两性吸引力法则

相互依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,亲密关系提供的奖赏(比如令人愉快的相伴、性满足、安全感和社会地位)能提升吸引力,而亲密关系付出的代价(如惹人生气的矛盾与投入亲密关系的时间和精力)则会减弱吸引力。简单点理解就是,在一段爱情中,你能为对方提供的愉快感受、幸福体验以及社会性帮助等越多,你的吸引力就越强。相反的如果你们经常吵架,你也并没有努力去维系这段关系,那么你能够吸引对方的点就在逐渐减少,到趋近于0,感情走向破裂,他主动向你提出分手。

11、蔡格尼克效应——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

可尼效应又叫蔡加尼克效应,是一种记忆效应,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,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。放在爱情里,为什么被分手的总是容易走出来念念不忘,因为提前结束,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,所以会有执念、不甘心和懊悔。那些“未完成”的爱情就这样被美化,好似他就是你的命中注定。

12、爱情三角理论——幸福婚姻的秘诀

爱情三角理论认为完美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:激情、亲密和承诺,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。激情,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,是情绪上的着迷;亲密,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;承诺,是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。

13、投射性认同——强迫别人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爱你

投射性认同是指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的模式。简单点理解就是,我认为你应该采用某种方式对待我,然后我把这个我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,对方一旦认同,我才会感觉到爱情的安全感和满足感。这种其实就是强迫别人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爱你。

14、边际效用递减效应——爱到七分刚刚好

边际效用递减效应,是指外部给一个刺激,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,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,兴奋程度就下降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,给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半块面包,他会特别满足,但是当你不断的给他面包,他也已经吃饱的时候,他的那种愉悦感就会降低,相反的还会产生不适感和厌烦感。

15、凡勃伦效应——不要让爱变得廉价

心理学有个现象叫“凡勃伦效应”,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,也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,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,所以才说“同样的款式和衣服,打折的时候没人买,涨价的时候都纷纷来抢”。

16、身体接触的黏性作用——亲密互动的作用

经心理学研究表明,身体接触会影响到脑内催产素、多巴胺等物质的分泌,这些物质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都有相应的影响。简而言之,身体接触能有效提升两人的亲密度。所以无论是正处于热烈期的男女,还是已经相处多年的老夫老妻,多去拥抱、亲吻、牵手,利用身体接触的黏性作用,能够让感情更亲密无间。

17、恋爱移情作用——把爱人当成救世主

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“恋爱移情作用”,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,或者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,力求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。就像很多女生原生家庭不幸福,就将对家庭圆满的渴求和自身境遇的解救投射到另一半身上,把对方当成了医生和救世主,而自己俨然就是那个急于得到救治的病人。

18、差异化自我补偿心理——爱上本不可能的人

“补偿心理”,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,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,为求得到补偿爱情中,也存在着这种补偿心理,并且是差异化自我补偿,就是,我没有的,或者是我期望得到的,希望通过爱情和伴侣来得到满足和补偿。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“缺什么补什么”。

19、得寸进尺效应——贪的“寄生虫”

得寸进尺效应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人要塑造前后一致的形象,即使对方要求很过分,却还是会愿意继续下去。

20、定型效应——择偶的刻板印象

定型效应,亦称社会刻版印象,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,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,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,对人进行归类,以此来评价一个人。

比如,看到女孩穿着大胆开放,就会觉得她很随意,不是好姑娘;看到一个男孩肌肉发达,就认定他肯定头脑简单;看到一个女博士,就猜想她一定不好相处,很无趣。


(文章来源于网络;编辑:袁馨钰)